今天跟大家唠唠我当年搞“连队户口”那点事儿。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现在想想都觉得时间过得真快。
那时候刚下连队,啥也不懂,就跟着老班长屁股后头转。有一天,班长突然跟我说:“小X,连队的‘户口’你得摸清楚,以后这就是你的责任了!” 我当时一听,直接懵了,心想:连队还有户口?我还以为只有老百姓才有户口!
懵归懵,活儿还得干。班长给我拿来一堆文件,说这就是连队的“户口”,就是连队战士的花名册、档案啥的。我接过来一看,好家伙,密密麻麻全是字,还有各种表格。班长指着一个表格说:“这是战士的基本信息,包括姓名、籍贯、入伍时间、个人特长等等,你都要熟悉。”
我硬着头皮开始啃,每天晚上熄灯后,偷偷摸摸用手电筒照着看,一个一个名字、一个一个信息地记。一开始觉得枯燥,但慢慢地,我发现这里面都是故事!比如,谁是神枪手,谁是篮球高手,谁又是隐藏的文艺青年,都在这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。
光看还不行,还得实地考察。班长让我跟着他去查铺,就是看看战士们在不在,有没有啥违纪行为。查铺的时候,我拿着花名册,一个一个地对,确保人员在位。一开始我还挺紧张,生怕出错,后来慢慢地就熟练了,谁是哪个班的,谁是哪个地方的,都门儿清。
除了查铺,还得定期更新信息。战士们有啥变动,比如立功受奖、职务调整、家属来队等等,都要及时更新到“户口”上。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,得跟各个班排的文书搞好关系,才能及时拿到最新的信息。
记得有一次,有个新战士刚下连队,他的信息还没来得及更新到“户口”上。结果查铺的时候,我没找到这个人,当时就慌了,以为他跑了。后来一问才知道,原来是新来的,还没来得及登记。从那以后,我就更加注意信息的及时性,每天都盯着各个班排的文书,生怕漏掉
慢慢地,我对连队的“户口”越来越熟悉,也越来越有感情。它不仅仅是一堆文件,更是连队战士的信息库,是了解战士、管理战士的重要依据。通过管理“户口”,我对连队的情况了如指掌,也为更好地服务战士打下了基础。
后来我离开了连队,但这段管理“连队户口”的经历却一直铭记在心。它让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,也让我学会了细致认真地工作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日子虽然辛苦,但也充满了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