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到这个“迁户口算不算本地人”的事儿,我这儿正好有亲身经历,得好好说道说道。
当初为啥要动迁户口这个念头?主要还是为了孩子上学。那时候孩子快到上小学的年纪了,打听了一圈,都说好点的公立学校,没本地户口,要么就得托关系找门路,要么就得交一大笔赞助费,还不一定能进去。我跟我媳妇儿一合计,长远来看,还是把户口迁过来踏实点。毕竟打算在这个城市扎根了,老是“外地人”的身份,办事儿总感觉差点意思。
下决心迁户口
下了决心,就开始打听具体怎么办。这事儿,说简单也简单,说麻烦也真麻烦。
- 得弄清楚自己符不符合这边的落户条件。我那时候是因为在这边工作了好几年,社保什么的都一直交着,还买了房,对照了一下政策,算是勉强够格。
- 然后就是准备材料。这可真是个力气活儿。老家的户口本、身份证、结婚证、孩子的出生证明、房产证、工作证明、社保证明……反正是一大堆。还得跑回老家那边开个户口迁移证明,这个也挺折腾人的。
跑手续那点事儿
材料备齐了,就往这边的派出所户籍科跑。第一次去,人家窗口的工作人员大姐,哗一看我的材料,就指出几个小问题,比如某个证明的格式不对,某个章盖得不清楚。没办法,只能再回去弄。
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,有时候是材料问题,有时候是赶上人家忙,排队就得大半天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需要一个社区开的居住证明,结果社区工作人员说系统里查不到我的完整信息,又让我去物业开证明,物业又说这得找社区……就这么来回踢皮球,当时真是有点火大,但没办法,为了孩子,忍了。
把所有材料都交上去,审核通过后,工作人员会给你一张“准予迁入证明”。拿着这个,还有老家的户口本,再跑回老家派出所,办理户口迁出手续,拿到一张“户口迁移证”。
一步,拿着“户口迁移证”和“准予迁入证明”,再回到你准备落户的这边派出所,终于!工作人员当场就给打印了新的户口本,我的户籍地址,正式变成了现在住的这个地方。那一刻,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
迁完了,算本地人了吗?
从法律上,或者说从官方文件上看,拿到那个崭新的、印着本地地址的户口本开始,我肯定就算本地户籍人口了。身份证号码虽然没变,但户籍信息是实打实地改过来了。孩子上学报名,拿着新户口本去,果然就顺畅多了,享受本地户籍的待遇。
但是,要说心里感觉?刚迁完那会儿,没啥太大变化。走在街上,邻居看你还是那个“搬来没多久的”。你自己也不会因为有了一张纸,就立刻觉得自己跟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了。那种归属感,不是一个户口本就能马上给你的。
真正的“本地人”感觉,是后来慢慢才有的。比如:
- 在这边待的时间长了,对大街小巷都熟悉了。
- 孩子上了学,认识了很多本地的家长朋友。
- 开始习惯本地的饮食、方言,甚至能跟本地人用方言开玩笑了。
- 参与社区活动,跟邻里关系越来越熟络。
所以要问我“迁户口算本地人吗”?我的体会是:
从本本上看,迁过来了,你就是本地户口了,享受对应的政策待遇,这点是肯定的。
但要说从心底里、从别人眼里,真正融入进去,成为大家不假思索就认同的“本地人”,那光靠迁个户口本还不够,还得靠时间,靠生活,靠自己真正把这儿当家。
整个过程折腾归折腾,但现在回头看,为了孩子,也为了自己在这个城市更好地生活下去,这户口迁得还是值的。